◇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滚滚向前。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理念强调物质与精神共生共荣。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打破了“物质先行、精神滞后”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以并联式发展路径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使物质繁荣与文化自信形成良性互动。
◇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范式,证明现代化不必以牺牲文化主体性为代价。
读者在北京城市图书馆内参观阅览(2024年2月28日摄)鞠焕宗摄/本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清晰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宏伟蓝图。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滚滚向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是基础,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让人们在丰富的物质资源中满足基本需求,提升生活质量。精神文明则是灵魂,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为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这凸显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让我们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既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又充满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绝不是单一的物质繁荣或精神富足,而是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支撑。只有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以文养质 以质促文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理念强调物质与精神共生共荣。古代治国理念更将协调发展融入实践,周礼制以礼乐教化培育精神文明,秦汉律法以制度保障物质秩序,唐宋以后,通过乡约、宗族教化、私塾蒙学等方式,将“孝悌、诚信、勤俭”等道德准则和伦理观念传递到民间,实现“化民成俗”。这种“以文养质、以质促文”的治理逻辑,既传承了“民惟邦本”的价值内核,又为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彰显出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赓续的永恒生命力。
儒家思想对物质与精神关系的论述深刻而独到。儒家以“仁”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不仅关乎精神层面的道德修养,也影响着人们在物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君主推行仁政,关心百姓疾苦,使得物质生产与分配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百姓需求,让百姓在物质上有所保障;同时,也通过“君子”的自我完善导向、“礼”的规范,引导人们在追求物质时保持道德底线,避免因物质欲望而迷失精神追求。
道家追求“道法自然”,认为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都需顺应自然规律。在道家看来,物质与精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减少人为的过度干预,使物质文明的发展不破坏自然的平衡,精神文明也能在自然的状态下得以滋养。这种追求物质与精神平衡的方式,让人们在物质生活中不忘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
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启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应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让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我国古代治国理念中,兼顾经济发展与道德教化的做法十分丰富且极具智慧。
西汉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一方面减轻百姓赋税,鼓励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物质基础得以夯实;另一方面,尊崇儒术,以儒家伦理道德来教化百姓,提升民众的道德素养。这种治国理念既保证了物质生产的正常进行,又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精神文明得以传承。
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家繁荣昌盛,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与此同时,尚书省下设礼部,掌管礼乐文化制度及各级官学,制定礼法政策来引导和管理各级学校,制定并执行释奠礼、视学礼、乡饮酒礼等学礼,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全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这种经济发展与道德教化并重的治国理念,使得唐朝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之一。
这些古代治国理念为现当代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们不能只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道德建设。只有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注重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加强道德教化,提升人民的道德素养,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让国家和人民在物质富足的同时,也充满精神活力。
辩证处理“两个文明”关系的治理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宛如一艘巨轮,在历史的海洋中破浪前行,它以辩证的观点巧妙地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为人类文明发展绘制出独特的画卷。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对立又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辩证地看,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载体和实践土壤。丰富的物质让教育、文化事业有更多资源投入,使人们能在更好的物质条件下追求精神富足,科技的发展也拓展了精神文化传播的途径与形式。同时,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着能动的反作用,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奋斗精神,促使物质生产更高效、更优质;崇高的道德风尚能规范经济活动,避免唯利是图的乱象。
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把握这种辩证关系,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经济建设蓬勃开展的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教育、提升全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辩证思维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更显意义重大,我们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物质极大丰富,又注重精神世界的充实与升华,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与机遇,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丰富自身精神文明内涵,为物质文明建设注入新活力,同时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精神力量,保障物质文明发展沿着正确方向前行。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如同双轮驱动,使中国式现代化巨轮稳健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也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彰显出独特魅力与价值,让人类文明的星空因中国式现代化的璀璨光芒而更加绚烂多彩。
全面协调“两个文明”关系的发展之道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以全面的观点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二者的协调发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视为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从社会主义革命奠定制度基础,到改革开放激发经济活力,再到新时代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物质积累与精神塑造始终同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打破了“物质先行、精神滞后”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以并联式发展路径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使物质繁荣与文化自信形成良性互动。
在实践层面,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多元路径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融合共生。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夯实物质基础,同时注重将文化价值嵌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例如,江苏无锡通过数字化赋能非遗保护,让惠山泥人、宜兴紫砂等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交融,既创造经济价值,又传承文化基因;太湖治理工程以科技手段改善生态,更通过“生态清淤智能化平台”将环保理念转化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等等。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着力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从“送书下乡”到数字图书馆,从全民健身运动会到社区体育网络,公共文化服务精准覆盖城乡,既提升健康水平,又培育社会凝聚力。实践表明,物质文明为精神生活提供载体,精神文明则为物质发展赋予灵魂。
中国式现代化更在全球化语境中凸显精神文明的战略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自信成为抵御风险的精神堡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新时代的精神旗帜,既凝聚民族共识,又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国际话语权。非遗技艺走向世界、中国故事引发国际共鸣,彰显文化软实力对现代化进程的支撑作用。这种精神力量不仅抵御物质主义侵蚀,更推动中国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为全球现代化提供东方智慧。
迈上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将持续深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物质层面聚焦高质量发展,以科技创新破解增长瓶颈;精神层面强化价值引领,通过文化创新激发全民创造力。二者协同发力,必将铸就“富足而不浮躁、繁荣而有底蕴”的现代化图景。这既是对中华文明“物质丰裕、精神高尚”理想的当代诠释,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开辟新的可能性。
中国式现代化以全面观点处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是其超越单一维度发展的关键所在。唯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方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实现民族复兴的完整图景,书写人类文明新篇章。
推动“两个文明”平衡共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表明中国在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十分重视把握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平衡,促进物质积累与精神升华共进。
进入新时代,中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全民道德建设体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比如,全国范围内广泛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融入百姓生活,让“向上向善”成为社会风尚。再如,广东通过立法规范文明行为、弘扬钟南山等模范事迹,将道德准则转化为日常实践。这种价值共识的凝聚,不仅有利于抵御物质主义侵蚀,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久的精神动能。
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突出思想深度与价值导向,让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文化产品成为滋养灵魂、塑造正确三观的载体。从《觉醒年代》引发全民追剧热潮,到故宫文创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中国正以优质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统一。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平衡共进的关键实践路径。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背景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正在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红色文化遗址保护、乡村非遗技艺传承,唤醒乡土文化的时代价值;另一方面,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乡村,以“送文明下乡”“城乡文化结对”等活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比如,由浙江开始探索的“千万工程”,不仅改造了农村物质环境,更通过文明实践站培育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实现“富口袋”与“富脑袋”同步提升。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平衡观,具有全球启示意义。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平台,正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展现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包容性。有乌兹别克斯坦学者指出,中国经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新范式,证明现代化不必以牺牲文化主体性为代价。这种平衡理念,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也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东方智慧。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推动我们以辩证、全面、平衡观点处理“两个文明”关系,在新时代进一步展开“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丨石佳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瞭望》2025年第42期)
责任编辑:温军红
来源: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