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祖国大西北166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时刻——
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充分享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疆的时代篇章。
七十载栉风沐雨,七十载昂首奋进。绵延千里的群山、茫茫无际的沙漠、生机盎然的绿洲,见证着新疆各族儿女守望相助、不懈奋斗的如歌岁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审视、谋划、部署新疆工作,深化对治疆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携手奋斗,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
新征程上,新疆大地欣欣向荣、百业兴旺,2600多万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奋斗、顽强拼搏,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高举旗帜明方向——“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完全正确,必须长期坚持”
清晨,帕米尔高原的阳光越过雪山。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里,闪动着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忙碌的身影。
在新疆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支教教师高淑贤和学生们在一起(2025年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你们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边疆地区教书育人,在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如同一道光,让队员和学校师生们对未来信心满满。
靠近祖国边境,戈壁滩上的这所小学曾面临教学资源匮乏的困境。在习近平总书记号召下,有志青年来到这里,以文化滋养学生心灵,用知识增进民族团结,与各族儿女一同建设美丽新疆。
教室里用上了现代化电子交互屏、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谢依特小学焕然一新的面貌,折射天山南北的沧桑巨变。
新疆,这片雄踞祖国西北,占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战略位置举足轻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70年来,在党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坚强领导下,新疆从荒凉走向繁华、从贫瘠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各族群众共同谱写了一曲曲激动人心的奋斗之歌。
对新疆大地、天山南北各族儿女,习近平总书记充满真挚的感情。
“说起来和新疆的联系,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就浙江对口支援和田地区建设、推进浙江和新疆两省区经济合作同新疆的同志多次交流和探讨。2003年8月,我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在新疆考察了8天,那次走的地方比较多。”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沙产业实验基地,当地群众在种植薏米(2025年4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2009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再次来到新疆,把身影留在了巴音郭楞、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
“到中央工作后,我也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情深意长。
带着这样的关怀和思考,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新疆考察调研。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赴新疆考察。
当飞机进入新疆境内,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透过舷窗俯瞰这片辽阔的土地,广袤无垠,雪山连绵……
“这次来新疆,就是要听听大家的意见和建议。”
风尘仆仆、行程满满。从南疆重镇喀什到首府乌鲁木齐,从军区部队到村民院落,从兵团机关到驻地宾馆,习近平总书记同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共商改革发展稳定大计。
“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关系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新疆发展新定位,对做好新疆工作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
把握历史规律、洞察时代大势,人民领袖对新疆长治久安有着深远的考量。
“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首先要看清新疆发展大势,看清做好新疆工作在全党全国大局中的影响,看清新疆工作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的地位。”
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明确“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
要求“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
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工作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深刻论述,指出“实践证明,我们党的治疆方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保持战略定力”。
“同时,我们要结合新疆形势充实和完善党的治疆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在深刻洞察中不断充实,在宏伟实践中愈发完善。
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分析新疆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刻阐释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做好新疆工作提供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新疆工作”;
“坚持把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新疆工作总目标”;
“坚持以凝聚人心为根本”;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
“坚持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加强党对新疆工作的领导”。
浸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疆工作的深入思考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科学回答新疆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新疆发展标注时代方位、指明方向路径。
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加丰富,路径更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从大局大势着眼,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加以谋划和推进。
“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进一步完善为“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这既是对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部署,也蕴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
2022年7月,当夏日的阳光洒向生机勃勃的大地,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来到天山儿女中间。
乌鲁木齐、石河子、吐鲁番……4天考察,习近平总书记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沸腾的海洋。披着朝霞出门、踏着星辰返程,为的是多看一看新疆的发展变化,多听一听新疆干部群众的心声,深入调研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贯彻落实。
掌声、笑声、欢呼声激荡久远,很多群众激动得热泪盈眶。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看到天山南北一派安定祥和、蓬勃发展的新气象,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
2023年8月,在结束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并对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专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
“党中央关于新疆各项工作的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关键要领会到位、落实到位。既要抓实当下,解决好当前发展稳定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有长远谋划,扎实推进事关长治久安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积极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举旗定向,绘就蓝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同心奋斗新征程——“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龙门吊移动抓取、火车汽笛声阵阵响起……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一列列中欧班列满载“中国制造”,即将飞驰向西。
在新疆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即将驶离(2024年5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过去是内陆的一个省份,现在有了‘一带一路’就不同了。这里不再是边远地带,而是成为一个核心地带,成为一个枢纽地带。”站在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来到这里,思虑长远。
乌鲁木齐,这座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在“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的加持下,从亚欧大陆腹地挺进开放前沿,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把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新疆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为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断谱写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新实践。
依法治疆,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新疆社会大局稳定。
走进喀什古城,特色民宿、风味餐饮令人目不暇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处处充满热闹的烟火气。
“今天我特地到基层派出所来看一看。”2014年在新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一早便踏着晨光来到喀什市公安局乃则尔巴格派出所。
了解民警们的训练情况,仔细察看各种装备,观看模拟反恐防暴演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新疆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所做的工作,反复强调要把工作做实做细。
“保持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长期稳定,要高举社会主义法治旗帜,弘扬法治精神,把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落实到新疆工作各个领域。”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健全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工作体系,依法严打严防“三股势力”;全面深化平安新疆建设,有效化解各类风险;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履职,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如今,新疆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大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到安宁祥和。
团结稳疆,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我们回信,就特别感动。”说起8年前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如克亚木·麦提赛地记忆犹新。她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库尔班大叔”库尔班·吐鲁木的曾外孙女。
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库尔班·吐鲁木纪念馆,如克亚木·麦提赛地(右一)向参观者介绍展出的照片(2025年9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咱们新疆好地方,民族团结一家亲”“希望你们全家继续像库尔班大叔那样,同乡亲们一道,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模范”……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字字饱含深情、温暖人心。
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那句“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深深植入大家心底——
在塔城市哈尔墩社区,“邻里节百家宴”等活动生动展现手足相亲温馨画卷;在阿克苏市王三街,不少店铺都以“一家亲”为名;在伊宁市六星街社区,各族群众用一言一行诠释着“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六星街”……
这是2024年9月27日在新疆塔城市哈尔墩社区拍摄的“邻里节百家宴”活动现场。新华社记者 任沁沁 摄
今天的新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安居乐业、团结奋进,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文化润疆,从根本上切实解决政治认同、人心向背的问题。
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在AR眼镜中重现光彩,唐代“蟠桃子结三千岁”的题记清晰可辨……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雅尔湖石窟今年正式对外开放。
千年古城见证,2022年盛夏40摄氏度高温下,习近平总书记沿着中央大道,进门阙,入城池,感受历史的沧桑。
“真正认识到新疆历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中形成的历史”“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到交河故城,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
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为文化润疆的春风雨露。
英雄史诗《玛纳斯》有了越来越多的传承人;2024年举办群众性文化惠民活动4.62万余场次;“新疆四史”流动博物馆实现“百县千乡”全覆盖……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玛纳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左)教徒弟演唱《玛纳斯》(2025年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富民兴疆,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
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到来之际,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习近平总书记亲手为买买提江·吾买尔戴上“七一勋章”。
“不让一个人受穷,不让一个人掉队”,是买买提江·吾买尔初任伊宁县布力开村党支部书记时许下的诺言。勤勤恳恳几十年,贫困的布力开村变成全县排名第一的“富裕村”。
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把新疆自身的区域性开放战略纳入国家向西开放的总体布局中”“培育壮大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加快构建体现新疆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富民兴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2024年,全疆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粮食单产跃居全国第一、储气能力全国第一、铁路货物发送量增速全国第一……“进”的动能不断增强,“新”的质效大幅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迈出了坚实步伐。
长期建疆,把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播撒在新疆儿女心田。
石河子市,“共和国军垦第一城”。位于市区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再现那段筚路蓝缕的岁月,每天有不少访客来此感悟兵团精神。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博物馆。在一层大厅,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一个个精神抖擞地向总书记汇报。
“你们是从艰苦奋斗中走过来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对大家说。
今天的兵团,维稳戍边能力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各民族团结奋斗基础进一步巩固,不断书写壮丽篇章。
新疆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
阿克苏市,浙江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的展示馆墙上,两封落款“习近平”的信,格外引人注目。
2002年,到浙江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同志就给包括新疆和田在内的8个浙江对口支援地区写了信。2007年刚刚调任上海,习近平同志再次给这8个地区去信,表示将继续给予关心支持。
时间流转,对援疆工作的关心关注,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全党都要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认识新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口援疆工作力度,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共同把新疆的工作做好”。
新时代高质量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硕果累累:一系列“打基础、利长远”的援疆新举措、新成果取得成效,19个援疆省市坚持每年将援疆资金总量的80%用于民生……
巍巍天山、壮美昆仑,见证三山两盆间70年沧海桑田。各族群众昂扬奋发,携手唱响建设美丽新疆时代新歌。
情满天山处处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喀什地区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宽阔洁净的柏油路笔直伸展,干净整洁的农家院错落排开……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阿亚格曼干村,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右)和妻子在打扫庭院(2022年6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我来看你们,就是要验证党的惠民政策有没有深入人心、是否发挥了作用。”
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看望干部群众。朴实而有力的话,让村民们心中暖意融融。
那时的疏附县,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如今仅在阿亚格曼干村,村集体收入已从2014年的不足10万元跃升至25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从4000多元增至2.06万元。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和村民们围坐畅谈的小院里,“永远跟党走”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就是百姓最直白的心声:只有跟着党,好日子才有奔头!
万家灯火,映射“国之大者”。天山南北的民生冷暖,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切的牵挂。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的居民们,清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3年前的悉心关切——
和一家老少唠家常,问医疗、谈教育;倾听孩子们声情并茂背诵古诗词……小区街巷,居民们簇拥着习近平总书记,依依不舍。
“总书记始终挂念着新疆各族人民。”古稀之年的阿布来提·吐尔逊回忆起点滴细节,依然感到无比温暖。
从社区、乡村,到牛羊圈、果园,再到起居室、厨房……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的足迹深入百姓生活方方面面,一件件烟火小事饱含至深的人民情怀。
发展的目的,最终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时代新疆的发展,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
2024年,全疆77%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5%、12%,发放各类救助资金85.64亿元;“煤改电”二期工程圆满收官,83.68万户居民实现清洁取暖……
教育是民生大事,凝结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恰逢新学期,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内书声琅琅,现代化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无限活力。
在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来自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青少年球员和小学生一起体验书法(2023年8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郝昭 摄
宽敞明亮的校舍墙上,一张合影引人注目:习近平总书记与孩子们的笑脸,在2014年的春天里格外灿烂。
“长大想做什么?”
“当一名老师。”
干脆有力的对话,穿越11年时空,仿佛仍在教室内回响。
时光飞逝,当年的这些孩子已如同蒲公英的种子,在广阔天地扎下根、开出花。他们有的站上讲台,拿起粉笔传承薪火;有的穿上白大褂,回到村里卫生室守护邻里健康……
天山南北书声琅琅,丝绸路上桃李芬芳。
“立德立什么?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增进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新疆考察第一站来到新疆大学,一番话语重心长。
过去一年,新疆改善1893所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扩优提质;南疆五地州本科高校实现全覆盖、学生净增2.49万人……以立德树人托举美好未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为民族团结凝聚合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感受最直接最真切。
俯瞰塔克拉玛干沙漠,千里绿色长城锁住黄龙。
2024年11月28日,随着一株玫瑰花苗被栽入沙土,全长3046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锁边合龙。
“经过持续努力,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了‘绿围脖’”。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提到这一来之不易的成绩。
绿锁流沙为当代计,生态安全为万世谋。天山南北的绿色,孕育着新生、蕴含着未来。
指出“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开展治沙治水和森林草原保护工作”,明确“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要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让新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如今,一抹抹绿色向沙漠延伸,牧场上的牛羊点缀在连天碧草间……一幅大美新疆的生态画卷徐徐铺展。
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
2014年,拥有百余年历史的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大殿,与宗教人士亲切交谈。
“哪年修的?”“能容纳多少人礼拜?”“讲经一次多长时间?”“来的外宾多不多?”……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这座清真寺的来龙去脉和有关情况。
“作为一种文化,我很注意看宗教方面的著作,宗教在劝人向善方面有很多智慧,有很多有益的阐述。”
“我相信,新疆广大宗教界人士一定能够深明大义、站稳立场,从自己的职责出发,为祖国和新疆改革发展稳定作出新的贡献。”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同20位新疆宗教人士代表座谈,提出殷切期望。
新征程上,新疆不断促进宗教和睦和谐,坚持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动新疆多种宗教和谐并存健康发展。事实充分说明,只有民族团结、宗教和顺,新疆各项事业才能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才能不断改善。
今天的新疆,群英聚天山、携手筑梦想。
“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我支持你们作出的这个人生选择。”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鼓舞着更多有志青年奔赴边陲,建功立业。
从实验室到高原,从特高压电网到云端牧场……多年来,陆续赴新疆服务就业的青年群体人数累计超过10万,其中九成以上服务基层。
今天的新疆,各族干部不负期望,扎根基层、奉献边疆。
2024年9月,在中央党校新疆民族干部培训班创办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紧扣新疆干部队伍特点和工作实际所需”“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新疆培养造就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干部队伍更加坚强有力,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各族儿女奋进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
丝绸古道绽新彩,情满天山处处春。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疆各族儿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协力、砥砺奋进,共同绘就更加美好灿烂的发展新篇。
文字记者:李自良、罗沙、何军、王鹏
海报设计:马发展
统筹:金小茜、杨文荣、赵婷婷、肖磊涛
责任编辑:温军红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