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就医挂号……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障碍”怎么办?9月1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发布一批无障碍和适老化检察公益诉讼典型案例,从中可见多地检察机关助力“无障碍”建设的不懈努力。
老人挂号只能上网“抢”?改进!
2024年5月,广东深圳检察机关接到线索反映,当地大部分医疗机构未提供电话预约等多渠道挂号方式,挂号平台及自助挂号机也未实现无障碍功能,致使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及存在视力障碍的老年人与残疾人无法及时、独立、便捷就医,医疗机构未按有关要求为老年人、残疾人预留专门现场号源。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为残疾人、老年人就医提供便利。
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立案调查后,通过召开听证会等方式了解这一情况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并于同年7月向当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发出检察建议。
此举推动深圳有关医疗机构对预约渠道、服务终端等进行了改进。现在,当地老年人、残疾人等可以通过拨打电话等多种方式预约挂号,医疗机构还通过加号等方式为老年人、残疾人保障现场号源。
除了就医挂号,一些老年人、残疾人常用的社会服务也存在无法满足无障碍需求的情况。
2024年,有线索反映,陕西社会保险、陕西医保的APP不符合国家信息无障碍标准。陕西检察机关通过邀请第三方机构测评和残疾人体验等方式,确定了无障碍服务存在的问题。经过检察机关督促推动,相关APP运营机构和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不仅及时完成了无障碍服务升级,还对同类便民APP都进行了优化。
残疾人乘船出行难?整改!
多个港口码头未设置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等候区域缺失、无障碍厕所及电梯不符合规范、上下船无障碍设施无法有效衔接……这些严重影响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出行的问题,在以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代表的多个港口码头不同程度地存在。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对这一情况立案后,重点选取长江、黄浦江、苏州河沿岸的21个港口码头进行摸排,并联合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及有关人员共同开展调查。经查,相关港口码头70余处点位的无障碍设施不符合国家标准。
“这些设施不达标,可能导致老年人、残疾人无法顺利乘船出行,虽然交通主管部门认为改造成本高、难度大,我们仍然坚持通过办案推动行政部门履职。”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六检察部主任高维说,检察机关向市交通委制发并宣告送达检察建议书后,市交通委迅速推动吴淞口国际邮轮港等14个码头于2024年8月底完成无障碍提升改造,并对全市61个港口客运站进行全面摸排,及时整改问题点位。
“我们不仅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督促职能部门依法全面履职,还使各方开展常态化监督形成合力,为有无障碍需求的群体营造便利安全的出行环境,系统性提升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高维说。
怠于履职拖延改造?起诉!
按照有关法律和标准规范,公园等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应该充分考虑到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需求。
在山东省临沂市罗庄区双月湖湿地公园的提升改造过程中,公园各入口及景点间、错层台阶处均未按照有关规范设计、施工,相关无障碍设施缺失,导致残疾人、老年人等特定群体能活动的范围很小。
“我们2023年6月向住建部门制发检察建议后,持续跟进调查,发现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整改。”罗庄区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房立静说,2024年7月,检察机关依法向罗庄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法院判决确认区住建局怠于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行为违法。诉讼期间,罗庄区住建局制定了整改方案并完成施工,制约残疾人、老年人顺畅游园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解决一个公园的问题并不是终点。”房立静介绍,在办理该案的基础上,检察机关推动同类工程把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前纳入计划,变事后弥补为主动达标。
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建设,事关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生活质量。典型案例表明,有的主管部门和单位仍缺乏主动性,相关设施的建设改造仍存在滞后性。切实推进和优化无障碍和适老化环境建设,既需要有关方面主动掌握和落实法律法规要求,更需要检察机关和上级主管部门强化外部监督和动态监管,让“有爱无碍”成为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
统筹:杨维汉、孙闻
记者:刘硕、魏冠宇、兰天鸣
编辑:屈婷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责任编辑:温军红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