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今年的两会上,这份“民生清单”备受关注。
“1200万人以上”中的稳就业决心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
作为一家服务新就业群体的企业,全国政协委员、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晖对就业问题格外关注。“随着新业态的崛起,一大批新就业形态岗位诞生对扩大就业大有益处。”杨晖说。
杨晖认为,老百姓不仅要能就业,还要高质量充分就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不能平等享受各项政策,直接关系到劳动者切身利益,是我在提案中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龙泉社区“小哥食堂”,外卖骑手在便民药箱内取用防暑药品(2022年7月9日摄)。新华社发(张春雷 摄)
参加全国两会间隙,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市长杨承新正忙着对接企业,为农民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300万。杨承新对这个数字印象深刻。“报告对农民工的关注让我们信心倍增,围绕‘好就业、就好业、稳就业’,将进一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奠定基础。”杨承新说。
“20元”中的养老信心
代表委员们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格外关注。多位代表委员认为,这是近年来上调幅度较大的一次,将增强百姓的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集团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燕芳介绍,据统计,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目前相关从业人员仅50万名。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业正处于加速转型升级时期,养老产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滞后的局面并未改变。
2月28日,一名老人在香河县大爱书院养老中心测量血压。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周燕芳建议,完善养老服务人员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为养老人员提供专项税收优惠条件等实惠政策。同时,建立养老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保障机制,面向养老服务人员开展专项心理疏导服务和培训。
“1100多万”中的教育安心
刚刚过去的2023年,国家助学贷款提标降息惠及1100多万学生。长期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董事长拜文汇说:“看到越来越多‘寒门学子’能够无忧入学、安心求学,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感到十分振奋和欣慰。”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政协委员、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说:“大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大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技术服务等水平,核心是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学生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民族小学音乐课上唱歌(2021年12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文屏镇中心小学老师甄兰芳带来了推进基础音乐教育的建议。她坦言,音乐教学体系缺失、学生音乐能力提升不明显等问题,无论是在一二线城市还是中西部地区乡镇都普遍存在。想要改变现状,需建立有序音乐教学体系。
甄兰芳建议,通过推进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更好回应群众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需求和期待。
记者:梁姊、王辰阳、孟含琪、秦婧、字强、林碧锋、张力元
海报制图:刘续
责任编辑:温军红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