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中华大地
文旅新业态、文化新场景、文创新产品
不断涌现
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文化基因
与现代文明交相融合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政府工作报告中
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今年春节
潮汕英歌舞、福建游神等
传承千百年的传统民俗活动刷屏走红
甚至一路漂洋过海
刮起“又老又潮”的中华传统文化之风
2024年2月14日,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4年春节英歌舞展演巡游活动火热上演。 新华社发(姚军摄)
2024年2月12日正月初三,人们在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玉田镇琅峰村参加游神民俗活动。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今年春节档电影票房超80亿元
创造了新的春节档票房纪录
2024年2月18日,观众在贵州省黔西市横店电影城电影海报前留影。 新华社发(范晖 摄)
今日之中国
“文博热”火爆
“文创风”劲吹
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让我们跟随镜头深入大江南北
感受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
品味文化传承与发展相得益彰之美
2023年4月21日,一名读者在浙江省嘉兴市图书馆元宇宙阅读体验馆内通过触碰不同光线来感受音律的变化。该体验馆是全国公共图书馆领域率先落地的元宇宙阅读体验基地,将推动阅读行为和场景从一维到多维,实现纸质阅读+数字阅读+沉浸式体验的多元方式。 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2023年5月18日晚,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纪念馆原创的情景党课《又见新青年》在展厅内实景演出。自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新开放以来,中共一大纪念馆对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正不断“圈粉”年轻人。 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23年6月6日,游客在河南洛阳无上龙门沉浸式体验馆观看影片。洛阳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亮点突出,一批集空间游玩、非遗体验、沉浸互动等为一体的文化场景次第涌现,优秀文创项目和产品破“圈”而出,让年轻人心向往之。 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2023年6月6日,游客在武汉市汉口历史风貌区巴公房子前拍照。随着汉口历史风貌区旧城改造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风貌区内一座座老建筑被修缮、改造,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 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2023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村民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蒋村龙舟胜会上划龙舟。蒋村龙舟胜会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23年7月16日在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景区拍摄的趵突泉造型文创雪糕。各具特色的文创雪糕在炎炎夏日里受到人们欢迎。 新华社发(初宝瑞摄)
2023年8月8日,进行暑期研学的学生在位于西安的中国秦腔艺术博物馆里体验皮影戏演出。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
2023年8月16日,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拉开帷幕。 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2023年9月15日,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核心区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观众在馆内参观珍贵文物。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2023年10月22日,观众在位于贵阳市的“红飘带”数字体验馆内观看体验长征故事。以长征为主题的数字体验馆——“红飘带”项目利用全息影像、三维声场等新技术再现伟大长征。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3年10月22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木厂镇杨茂松村村民在重阳节活动中打陀螺。 新华社发(查宇波摄)
2023年11月16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学的学生在大课间表演安塞腰鼓。 新华社发(王正摄)
2023年11月29日,“冰墩墩”龙年新春特别版——“龙墩墩”系列新品在国家体育场金色大厅正式发布。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24年1月29日,福建南平武夷灯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展厅内悬挂龙形灯笼。 新华社记者 刘莲芬 摄
2024年2月15日,观众在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观看实景演出,感受历史与现实融合的魅力(手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岑云鹏 摄
2024年2月20日,人们在观看贵州省石阡县仡佬毛龙节舞龙大赛。每逢春节期间,石阡县各仡佬族村寨会自发组织编扎毛龙,行走于各村寨之间,贺新春、送吉祥。2006年,仡佬毛龙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2024年2月24日,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人们在元宵节庆祝活动上猜灯谜。元宵佳节到来之际,庙会、联谊会、文艺演出等庆祝活动在海外多地举行,多国民众共同体验中国文化、共度中国传统佳节。 新华社记者 任鹏飞 摄
当传统浸润现代
传统文化更有寄托
新文化形态也在不断酝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让文脉传承弦歌不辍、历久弥新
策划:赖向东 郑卫 鱼澜
统筹:宋为伟 徐亮
制作:岑云鹏
编辑:张善臣 宋为伟 岑云鹏 李梦娇
新华社摄影部制作
责任编辑:温军红
来源: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