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中国正义法制网 设为首页举报投诉 |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 推荐图片 > 正文
推荐图片
画说:中国脱贫的赤溪样本
作者:中国正义法制网 时间:2020/12/13 20:10:49

  30多年前,福建省福鼎市赤溪村集“老、少、边、穷”于一体,村民老杜和村里280多户村民分散居住在12个“五不通”的偏远自然村。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老杜所在的赤溪村以“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精准脱贫之路。

  30多年前,老杜就住在这儿,当时,这里家家户户住茅草屋,点煤油灯照明,吃番薯度日,大家长期备受贫困的折磨。

  老杜想走出大山,苦于村里没路。一条盘踞山间的羊肠小道是出村唯一的路。

  老杜始终坚信阳光总会来临,因为有党的正确领导,再崎岖艰险的山路和再绵延起伏的大山,也阻挡不了党的关怀和脱贫致富的脚步。

  转机从1984年的这一封信开始。人民日报编辑部收到时任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王绍据写的一封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信件,反映了老杜所在的赤溪村的贫困状况。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这封来信,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不久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

  要致富先修路。1988年至1990年,福鼎桑园电站开始建设,这是福鼎乃至闽东地区历史上最大的扶贫项目,也是转变赤溪畲族群众命运的关键,老杜也自发与其它村民参与修路,1993年,赤溪有了第一条可以通车的泥结石土路,畲村告别了“深山孤岛”的历史。

  1995年,宁德提出了整村搬迁、异地安置的扶贫模式,取名为“造福工程”。老杜和村里人也在政府的帮助下,从下山溪“移民”到了赤溪村长安新街,茅草屋变成了两层小楼,孩子也在赤溪小学入学。搬下山的第二年,村里通了电,告别了煤油灯。

  随着赤溪村村民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的改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时机日益成熟,老杜与村民们愈加清楚地意识到“造血”功能还要靠生态立村、旅游富民来实现。老杜成为了赤溪村九鲤溪竹筏漂流项目的第一批筏工,每年都有不菲的收入。

 

  

  不仅如此,老杜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瞧准了村里的商机,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毅然回村办起了茶业公司,承包了村里十几亩茶园。

  小小的白茶叶,成了老杜一家人脱贫致富的金叶子。如今,他家的白茶卖到十几个省份。老杜家的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赤溪村还从自身的优美生态中找到了希望,利用丰富的山林、淡水资源发展林下经济。这些年,老杜和村民搞起了光鱼生态养殖。他说:“光鱼名气大了,我要扩大经营,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从“输血”扶贫到“换血”求变,再到“造血”寻富,老杜所在的赤溪村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村、农业强村、文化立村、生态美村”的新路子,30多年的脱贫历程也成为中国乡村脱贫值得借鉴的典型样本。(通讯员 谢发树 || 责任编辑 赵宇航)

责任编辑:温军红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新闻中心 | 法制要闻 | 法律咨询 | 法律服务 | 经典案例 | 社会民生 | 采编团队 | 图片新闻
西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