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中国正义法制网 设为首页举报投诉 | 我要投稿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间调查 > 正文
民间调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作者:中国正义法制网 时间:2020/9/16 20:02:08

  新华社长春9月16日电 题: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新华社记者陈俊、褚晓亮、段续

  松嫩平原,沃野千里,一派郁郁葱葱,正是粮食作物长势最好的时节。一座座美丽的乡村点缀其间,它们是许多人的故乡,如今,也成为许多人安身创业的新家园。

  新华社记者近日在吉林省走访田野山村,见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白山黑水之间的生动实践。黑土地上,一个个美丽富饶的新农乡,正徐徐而来。

  因农而兴,因农而美

  第一次踏进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的外地人,常会这样感慨:道路干净整洁,鳞次栉比的现代农居矗立两旁,和现代化城市小区别无二致。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4)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在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工作人员在东福米业现代农业信息化监视指控中心通过监控系统查看稻田情况(8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3)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8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宽敞明亮的两居室里,50岁的村民麻钢英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窗外,绿油油的稻田尽收眼底。“好多人见了我都问,皮肤咋变好了?”麻钢英腼腆笑着,“以前种地风吹日晒,如今机械化作业,劳作少了,人也变年轻了。”

  肥沃的黑土地,在吉林孕育出“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农业“活”起来,村民富起来,村子美起来……

  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给乡村带来巨大变化。稻田里,摄像头清晰记录着稻子长势;屏幕上,农作物生长数据一目了然;车间里,优质大米被封装、储存……大荒地村与村里致富带头人刘延东创办的东福米业实行村企共建,集中流转土地,农民入企工作,每户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这座曾因大片荒草甸而得名的村庄,如今富足又美丽。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吉林省大安市永强村(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大安市永强村的农户大院里,一簇簇万寿菊花开正艳,把村子打扮得五彩斑斓。“种花采摘,一年能赚3000多元。”村民姚井珍说。

  大安市地广人稀,许多农户守着半亩大的院子。“一亩园,十亩田”,当地发展“庭院经济”带动村民奔小康。家家户户的大院子里种上红辣椒、豆角、万寿菊等经济作物,“灰头土脸”的院子,变得色彩缤纷,“紧紧巴巴”的日子,也变得宽裕富足起来。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7)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在吉林省大安市太山镇,军之光农业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武立辉查看黄菇娘果实成熟情况(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美丽乡村千姿百态,致富道路各有不同。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3)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在吉林省舒兰市三梁村,工作人员在酒窖内进行日常巡护(8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山坡丘陵多,索性种起杂粮杂豆,酿起高粱酒,养起“生态猪”——这是舒兰市三梁村的致富路,在村党支部书记李林森的带动下,村里集体经济越来越充实,昔日破旧的村子,如今已成当地中小学研学基地,孩子们在这里认五谷、学知识。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2)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吉林省舒兰市三梁村(8月2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1)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吉林省舒兰市二合雪乡日出景色(2019年1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人均耕地少,建起棚膜蔬菜园区,在大棚里种植反季节蔬菜——这是永吉县兴隆村“兴隆”的秘诀。现代化大棚里,新鲜时蔬茁壮生长。富起来的村子,村容村貌大变样,凉亭、广场、活动室一应俱全,干净整洁。

  吉林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一个“农”字,美丽的背后,是农业的兴旺、农民的小康、农村的富强。大珠小珠落玉盘,因农而兴的美丽村庄点缀在黑土地上,展示着东北乡村的未来。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5)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周边的高标准水稻田(8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美丽乡村不“寂寞”

  一场细雨过后,山色愈发朦胧,湖水碧波荡漾,花海延伸至远方,阵阵微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如此美景,是小山村的“日常”。这个位于吉林省敦化市的村庄,因作家张笑天笔下的《雁鸣湖畔》而为人所知。

  以前,小山村可不是这样,交通不便,环境脏乱,村民收入不高。村民卢秀芹掰着指头算了笔账:“半年种地半年闲,一家也就挣个两万多元。”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6)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吉林省敦化市雁鸣湖镇小山村的花海景色(8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东有长白山层峦叠嶂,中有黑土地沃野千里,西有草原湿地覆盖……生态是吉林的比较优势。白山黑水间,众多乡村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产业,潜力巨大。

  青山环抱,绿水相依,是雁鸣湖镇小山村奔小康的“底气”。“咱要发展生态旅游。”村党支部书记史学良动员大家。2016年,村里成立合作社,修路、建景点、发展观光项目。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8)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长白山林区雾凇景色(2018年1月1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雁鸣湖畔自此热闹起来。卢秀芹的生活也忙碌起来。每天,她负责十几栋集装箱民宿的整备工作,还兼职卖门票。“花海门票20元”“住宿一晚200到300元”“能吃能玩能划船”……咨询电话响起,卢秀芹对答如流,“虽然忙,但心里乐,年收入翻了三倍。”

  美丽的乡村,让村民过上了美好生活。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9)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长白山天池景色(2015年8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长白山脚下的抚松县锦江木屋村,木头墙、木烟囱、木栅栏……依山而建的村落保存有完整的满族古木屋建筑群,像是一幅天然水墨画。游客们三三两两转悠在村里,或端详远处山景,或察看木屋结构,兴致勃勃。

  谁曾想,这片长白山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木屋建筑村落,几年前还是一片“人稀屋空”。年轻人外出打工,木头房子没人住,是个“不稀罕”的物件儿。当地依托生态优势打造乡村游,村民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之后,有的农家乐一年能赚十多万元。

  从长白山下到松嫩平原,黑土地上的众多乡村发展起农业观光,在美丽中奔向小康。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2)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打造的花海景观(8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白天,被苗木覆盖的丘陵上一片翠绿,村道上游客络绎不绝;夜里,精心设计的灯光布景璀璨夺目,木栈道的灯带向远方延伸。在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苗木花卉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园成为周边市民的“观光胜地”。清水村党总支书记单海龙说,村里依托良好的生态禀赋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当地农民就业5万余人次,创收500余万元。

  美丽的乡村,正变得越来越热闹。如今,吉林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超过4000个,2019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5000万人次,收入近290亿元。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5)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吉林省临江市松岭雪村(1月14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清新乡风润田园

  美丽乡村离不开环境支撑,吉林省坚持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超过11亿元,众多生态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在黑土地上花开正艳。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0)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在吉林市永吉县兴隆村,村民在大棚内采摘种植的辣椒(8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永吉县歪头村的农家院,曾经因为村容环境差让村干部揪心。杂物、柴草垛和泥土混在一起,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农村不就是这样?”——许多农民习惯了杂乱,不愿意改变。

  住得脏兮兮,咋能算小康?村干部多方开拓社会资源,终于筹来1万块红砖,可以在村民庭院铺设硬质地面,改善居住环境。

  红砖可不是随便领。村干部号召大家,先把卫生清理好,才能领红砖,先到先得。“一嗓子下去”,家家户户开始清理垃圾、收拾院落。两个多月过去了,脏乱的院子变了模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家家院里铺满了红彤彤的地砖,喜庆别致。村民们都说,干干净净住着更舒服。

  吉林的乡间,正吹来徐徐新风。许多村庄配备了小型磁脉冲矿化生活垃圾处理器,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处理;流经村庄的河道配备了保洁员,定期清理河道垃圾;党组织带头发动村民,大家合力整治居住环境……脏乱的乡村,换了模样。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4)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这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附近拍摄的迁徙候鸟(3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乡村富了,村容村貌变了,乡风乡俗也越来越文明。

  前段时间,白城市通榆县复兴村村民林清艳着实高兴了一阵。在村里的“干净人家”评比中,林清艳家上了榜,还得了一台洗衣机。走进林清艳家,院里干干净净,家具亮堂堂,“干净人家”名副其实。

  小小的评比,激发起乡村群众的“精气神儿”。在清水村,“致富兴业星”“院貌整洁星”“孝老爱亲星”“志愿服务星”等“明星”评选热热闹闹。每到评比时,家家户户都参与进来,谁都不愿落后。

  美丽家园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在镇赉县,村民们创新推行村规民约积分制,根据村规民约为农户的表现赋分,农户每月可根据分值到村委会领取奖品;在珲春市,村民说事点成了乡里乡亲沟通交流、解决矛盾的平台,大家一起为村屯发展建言献策……

  如今,吉林“美丽庭院、干净人家”已经达到20万户。清新的乡风,正从田野吹来。

(新华全媒头条·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图文互动)(16)黑土地上是我家——在吉林,一瞥中国东北乡村美丽未来

在长春市九台区清水村,游人在千亩苗木花卉休闲旅游观光产业园区参观游览(9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责任编辑:温军红

来源:新华网

新闻中心 | 法制要闻 | 法律咨询 | 法律服务 | 经典案例 | 社会民生 | 采编团队 | 图片新闻
西安网站建设